玉米又稱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中所含的亞油酸、維生素E等物質,具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作用,因此被稱之為“未來的谷物”[1]。我國是玉米生產大國,總產量和播種面積居世界第二位[2]。一直以來,我國玉米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被飼料工業消耗掉,但是從2005年開始,玉米深加工行業異軍突起,且發展迅速,尤其是燃料乙醇的深加工更是加速了對玉米的需求,因此保管好玉米,防止玉米在儲藏中發生壞糧事故,就相當于無形中增加了玉米產量。
玉米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有其特有的儲藏特點:原始含水量高,成熟度不均勻;胚部大,生理活性強;籽粒大孔隙度小,排濕和散熱能力差;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胚部帶菌量大,容易霉變。這些特點都為玉米的儲藏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3]。作為倉儲行業,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確保糧食供應,是擺在我們倉儲人員面前一項十分緊迫的問題。近年來,我庫承擔了一定規模的中央儲備玉米的保管任務,通過多次的儲藏試驗探索,我們利用機械通風與環流熏蒸相結合的方法,成功的解決了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的難題,現將本庫的一些做法簡單介紹如下,不足之處望專家及同行批評指正。
1 試驗材料
1.1 供試倉房
供試倉房為12號倉和28號倉,兩倉均為1998 年新建的高大平房倉,規格為40m X 20m,裝糧線4m,設計倉容量3000t,配備有機械通風、環流熏蒸和電子測溫系統。
機械通風系統為一機三道半圓形地上籠通風系統,通風機采用濟南產5.5Y132S-2型離心式通風機,功率5.5kw,總風量40000m3/h;倉房側墻上安裝有天津產YSF90S4型軸流通風機2臺,功率1.1kw,風量1100 m3/h。
電子測溫系統為河南生產的計算機糧情測控系統,系統穩定,測溫準確。
1.2 供試糧食
試驗糧食均為2007年11月份入倉的玉米,其中12號倉為本地產玉米,28號倉為東北玉米。入倉糧質見表1。
表1 試驗糧基本情況
倉號 |
數量(t) | 水分(%) | 雜質(%) | 不完善粒(%) | 容重(g/L) | 脂肪酸值(mgKOH/100g) | 蟲害 |
12 | 2434 | 17 | 1.2 | 5 | 709 | 33.2 | 無 |
28 | 2565 | 17.5 | 1.1 | 4.9 | 709 | 34.1 | 無 |
本試驗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糧食的原始水分高,沒有蟲害,再加上入倉時間已處于冬季,氣溫較低,如若通風很難達到降低水分的目的,在這期間內對糧食進行密閉,并時刻觀察糧情變化,防止壞糧事故發生,待有利時機對入庫后對這批高水分玉米先進行通風降濕,降低糧堆儲糧水分。第二階段,對糧食進行密閉熏蒸,抑制蟲害及霉變的發生,惡化害蟲的生存條件,以達到穩定糧情安全度夏的效果。
2.1 機械通風
2.1.1 通風方案及通風時機的選擇 根據儲糧的實際情況以及環境條件,將該批高水分玉米的通風分兩個階段進行,通風時機按照《機械通風儲糧技術規程》的要求進行操作,具體計算數據見表2。由表2知,在通風期間內Ps1﹤Ps21,且t2﹥t12適合機械通風。
表2 2008年12號、28號倉通風期間的通風參數
時 間(月.日) |
5.16 |
|
4.28 | ||
氣溫(℃) 糧堆露點溫t12(℃) 糧溫t2(℃) 糧食平均水(%) 糧食最高水(%) 大氣相對濕度(%RH) Ps1(mmHg) Ps21(mmHg) |
20.5 6 7.8 17.5 18.1 65 11.7 17 |
22.7 17 19.4 15.3 18.7 70 13.3 18 |
a)第一階段通風 從2008年4月28日起至2008年5月13日期間,氣溫開始回升,利用糧溫與氣溫有較大溫差,采用壓入式連續通風,以降低儲糧水分。累計通風時間305小時。
b)第二階段通風 5月16日至6月5日充分利用夜間氣溫低于糧溫的條件進行通風,以進一步降低糧食水分,有于在第一階段的通風降水過程中會伴隨著糧溫的逐步升高,因此這一階段的通風還有均衡糧溫,消除溫差,預防結露的作用。通風時機主要選擇在倉外濕度符合條件的夜間進行,通風期間輔以軸流風機進行通風,以降低倉內溫濕度。該階段累計通風265時。
2.1.2 通風效果
a)降水效果 兩倉通風前后水分變化情況見表3,根據表3結果分析,經過兩個階段的通風,降水效果顯著,兩倉平均水分均下降了四個百分點,達到了玉米儲藏的安全水分,且最大水分梯度分別下降了3.6和3.5,糧堆水分均勻,為安全度夏大好基礎。
表3 通風前后水分變化情況
倉號 |
最大值 (%) |
最小值 (%) |
平均值 (%) |
最大水分梯度值 (%/m糧層厚度) |
12 |
通風前 18.7 通風后 15.9 |
12.8 10.6 |
17.0 13.0 |
4.2 0.6 |
28 |
通風前 18.1 通風后 17.8 |
14.9 11.3 |
17.5 13.3 |
4.0 0.5 |
b)降溫效果 兩倉通風前后糧溫變化見表4,根據表4結果分析,由于糧食的水分比較高,為了盡快降低儲糧水分,達到較好的降水效果,在通風過程中我們特意選擇的是在氣溫相對糧溫較高的時節,因此在通風的過程中兩倉糧溫均有所升高,但是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通風后的糧食最大糧溫梯度值分別下降了5.8和6.6,糧層之間的溫差大大縮小,盡管糧溫升高,但不會出現結露現象。
表4 通風前后糧溫變化情況
倉號 |
最大值 (℃) |
最小值 (℃) |
平均值 (℃) |
最大糧溫梯度值 (℃/m糧層厚度) |
12 |
通風前 15.4 通風后 23.2 |
0 14.0 |
7.0 19.0 |
6.7 0.9 |
28 |
通風前 16.6 通風后 25.4 |
-0.5 14.0 |
7.8 19.4 |
7.6 1.0 |
2.2 密閉熏蒸
雖然經過前兩個階段的通風降溫降水,整倉糧情已趨于穩定,糧溫和水分均有了一定的下降,但是在入春以后的儲藏期間兩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局部發熱進而出現“點翠”的現象,發生部位主要是糧面以下30~~60cm處,這主要是由于入倉糧食雜質較多,機械化入倉造成明顯的自動分級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及時采用了人工翻整糧面的措施,并適時熏蒸抑霉殺蟲,穩定了糧情。
2.2.1 熏蒸器材 熏蒸劑,山東濟寧產56%磷化鋁片劑;環流熏蒸劑,山東產YD-HLJ-04Ⅱ型環流熏蒸機;檢測儀器,北京產EC80型PH3檢測儀。
2.2.2 環流熏蒸 磷化氫環流熏蒸方式處理蟲糧,設定施藥濃度400ml/m3,空間用藥量按2.5g/m3計,全倉共用藥18kg。6月18日開始環流熏蒸,在熏蒸期內按時監測倉內濃度,并及時補藥使有效濃度一直保持在100 ml/m3以上,密閉16d,7月4日結束熏蒸,利用側墻上的軸流風機排出倉內的殘留毒氣,散氣時間3d。以28號倉為例環流熏蒸期內平均PH3濃度變化情況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