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旦發生大饑荒,有錢也沒用。解決13億人吃飯問題,要堅持立足國內。——習近平
曾幾何時,饑餓一直是懸在中華民族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吃不飽肚子曾是幾代人難以抹除的記憶。“連續幾個月沒見過肉,見到生肉就直接吃了起來。”多年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起他在陜北梁家河當知青時這件刻骨銘心的往事。
從梁家河到中南海,從田壟之間到廟堂之上,讓13億中國人吃飽飯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國之大事,始終是人民領袖心中緊繃的那根弦。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蓄積了厚實的心理底氣。
中國人的飯碗端得從來沒有如此之牢
——五年來,中國糧食產能的持續鞏固,不僅是中國糧食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時刻,也是對擁有70億人口的世界在解決糧食問題上的一次偉大貢獻
回望過去五年,中國用鮮活的實踐向世人譜寫了一部“糧穩國安”的恢宏篇章。五年來,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連續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主要糧食作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肉、禽、蛋、奶、水產品供給充足,中國人的飯碗從來沒有如此充盈豐實。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我國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是在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加劇等情況下砥礪而成的。一方面,我國糧食已經連續十余年實現增產,持續的高位運行,高點爬坡,使糧食生產的各種資源要素可挖掘潛力逐漸逼近臨界點;另一方面,我國人口不斷增加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剛性需求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在雙重壓力下,糧食產能能夠保持高位,著實令人振奮!
我國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是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有力支撐。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進程中,農業發展持續向好、穩中有進,成為突出亮點,而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更成為亮點中的亮點。對于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糧食問題不只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歷史經驗顯示,糧食一旦出現大的波折,將直接危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松勁。只有牢牢穩住糧食產能,我們才能從容不迫地推進我國經濟的深度轉型、換擋升級;只有牢牢穩住糧食產能,我們才能為新時代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爭取空間和時間,提供“大后方”式的強力支撐。作為國民經濟基礎中的基礎,糧食安全成為中國向現代化邁進大轉型時期的“定海神針”。
我國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追憶往昔,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與饑餓斗爭史。吃飯問題始終是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也是撬動王朝興替的根本力量。“有糧則治,無糧則亂”幾乎成為中國歷史演變的周期定律。糧食產能的提升曾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明清年間,在薯類、玉米等外來作物傳入帶來的糧食豐產刺激下,中國人口結束幾千萬量級的長期徘徊,跨過億級大關。從貞觀之治到康乾盛世,每一個盛世的誕生,無一不是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為生動注腳。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在追求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逐步攻克了糧食短缺的歷史性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中國糧食生產能力不僅在新中國糧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也前所未有。糧食發展的巨大成績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讓我們離夢想是如此之近!
我國糧食產能的持續提升是世界解決糧食問題的中國方案。發端于20多年前的“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布朗之問”,在國際上曾形成所謂的“中國搶糧論”。事實給予這一謬論堅決的回擊。我們不僅成功地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還為世界解決糧食問題貢獻出了獨特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中國糧食生產的智慧正在走進東南亞、中亞、非洲等糧食短缺國家,助力他們在本國生產出更多糧食。進入新時代,中國正以愈加穩健的步伐告訴世界,中國不僅不會威脅世界糧食安全,而且是世界糧食保障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把自己的飯碗端得越牢,世界糧食安全的底盤才能越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糧食安全道路越走越寬廣
——五年來,中國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上一直從未停歇創新的腳步,一系列兼顧當前與長遠的糧食安全新機制、新舉措應運而生,更加注重改革驅動、更加注重科技驅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回望來時路,“千方百計”的偉大實踐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但糧食“三量齊增”、生態資源亮起“紅燈”、補貼政策逼近“黃線”,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實實在在。
審時度勢,政固宜爾。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對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方針,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
——糧食產量可以一時多點少點,糧食產能必須鞏固提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被寫入《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要求更加注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守住戰略底線,必須要守住耕地面積。18億畝耕地的外墻不容破,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這道內墻越筑越牢,糧食生產功能區則是在內墻之內為糧食生產專門落實地塊,三道防線筑起了保障糧食生產耕地面積的銅墻鐵壁。
——“386199”部隊的鄉村,如何破解“誰來種地”的時代之問。玉米價格交由市場之手,“黃金玉米帶”的種植積極性則由政策補貼之手保證,補貼政策的增量更多傾向于扶持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聚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聚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聚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政策組合拳引導構建起現代化糧食生產經營服務體系,“誰來種地”的疑惑在政策指向日益明確中漸漸有了答案。
位于北京中山公園中央的明清兩代社稷壇,三層漢白玉方臺之上圓臺內,分置“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這取自全國各地的“五色土”,歷代王朝的執政者以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但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手段將意愿轉化為現實,徒留下對豐收的企盼和浩嘆供后人憑吊。
而今,五谷豐登不僅是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活事實,讓我們把視野從社稷壇的“五色土”轉移至廣袤原野任一顏色的土壤上,感受偉大戰略生根發芽的一些圖景——
東北黑土地上,茫茫北大荒化身于豐收北大倉,這里展現著現代農業的宏大氣魄。鏡頭定格在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們聯合177家合作社成立了黑龍江最大的龍聯農業合作社聯社。轟隆的現代化大農機,先進的農業高產高效綠色集成技術,規范的農產品生產標準,覆蓋在200萬畝的經營土地上。
中原黃土地上,“國人廚房”這一稱號標志著河南在全國糧食生產中的地位。整縣制創建的一個個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基地,推行起標準化生產,良種供應、肥水管理、病蟲防控、機械作業、技術指導逐漸實現統一推進。糧食生產的能力也正在轉變為加工食品的優勢,中國人每食用兩根火腿腸,就有一根來自河南“雙匯”;每兩個速凍水餃,有一個來自河南“思念”;每五個湯圓,有三個來自河南“三全”。中原糧倉、國人廚房,真正是當之無愧。
繼續向南,來到紅土地上,三系雜交水稻從這里走出,走進了中國人的飯碗,走向了世界。“超級稻”品種從產量的“超級”不斷向“高產、高效、高質”的綜合指標升級,“稻田”也不再僅僅是“稻田”,“稻蝦”“稻魚”等共作種養模式,保障了人民的“糧袋子”“菜籃子”,也保證了農民的“錢袋子”。
讓我們以一組數據來量化我們的偉大實踐:2017年底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7.5%,比五年前提高三個百分點,科技作為糧食生產核心動力的地位更加鞏固;截至2016年底,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80萬個,入社農戶占全國總農戶的44.4%,新型經營主體串聯起小農戶,構建起糧食生產的職業隊伍。
時光飛逝,中國進行糧食安全實踐的創新腳步卻從未停歇,在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引導下,一系列新舉措、新機制應運而出,更加注重改革驅動、更加注重科技驅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糧食安全道路越走越寬廣。
新形勢下,實現糧食高質量發展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必然選擇
——只有注重糧食生產“數量”“質量”“能力”協同發展,才能將中國人的飯碗打造成摔不碎、打不破、捶不扁、壓不壞、銅鑄鐵打的“硬飯碗”
中國國家博物館存放著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后母戊鼎。“鼎,三足兩耳,五味之寶器也。”從最初百姓日用的飲食之具到政權象征的國之重器,“鼎”字內涵演變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的深刻道理,也象征著糧食與政權的深遠聯系。
新時代,糧食安全問題形勢錯綜復雜,依然不能忽視輕視,中國人要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摔不碎,也打不破、捶不扁、壓不壞,必須要走糧食高質量發展之路。何為糧食高質量發展?恰如鼎之三足,雖三分而合一,糧食“數量”“質量”“能力”三者有機統一,共同構成、拱衛著糧食安全體系之“鼎”。這之中,“吃得飽”是數量問題,“吃得好”是質量問題,“不愁吃”是能力問題?;赝@些年來,中國糧食安全發展的成績和經驗,糧食高質量發展的獨到內涵已經初見端倪。
要堅持重農抓糧的主旋律不變,重農抓糧的內涵要不斷創新和豐富。糧食問題不僅是生存問題,更是其他一切行業的基礎。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只能靠自己。我們決不能因為當前糧食的連年豐收,就簡單地認為今后糧食安全可以高枕無憂;決不能因為國際市場糧價比國內便宜,就簡單以為可以靠買糧吃過日子;決不能因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簡單地壓縮糧食生產。重農抓糧的勁只能鼓不能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弦必須時刻繃緊。我們要積極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積極建立新的糧食安全觀,從“單一安全”向“全鏈條安全”拓展,從“產量安全”向“生態安全”拓展,從“消極安全”向“積極安全”拓展,從“糧食安全”向“食物安全”拓展,妥善處理好糧食供給與需求、國內與全球、政府與市場、安全與效益四方面矛盾,加快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要堅持糧食穩產為基礎,協同處理好數量、質量、產能之間的關系。要把13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牢端得穩,“確保產能”是關鍵。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生產資源約束力日益增強,我國改變了過去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增產量的做法,轉而走向依靠科技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的新方式,探索出新時代糧食安全戰略的新道路,更加體現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自信和實踐自信,從而確保我們任何時候都能產得出、供得上。鞏固和提升產能,一方面我們通過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現“藏糧于地”;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強化科技支撐、走提高單產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突出高產高效綠色技術集成推廣,給農業和糧食插上科技的翅膀,實現“藏糧于技”。
要理順糧食生產結構,使不同品種間搭配更加合理,跟上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需求。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數量上看,玉米階段性供大于求、小麥和水稻供求基本平衡;從質量上看,優質小麥和優質水稻的比例仍需提高;從布局上看,玉米和水稻生產應退出非優勢區更加向優勢區集中。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需求將進一步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要求食品種類更加豐富,營養性進一步加強,對糧食品種質量提出新的要求。以往注重數量增加、一“俊”遮百“丑”的時代已經過去,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品牌升級,恰恰需要保持“俊”、扮靚“丑”、補短板。我們要積極推動糧食產業體系由“傳統”向“現代”升級,在發揮“國家隊”收糧和售糧主力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國際化“大糧商”,走糧食品牌化之路。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進入新時代,我們在解決13億中國人吃飯問題上不斷書寫鴻篇、創造歷史,走出了一條適應中國國情農情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如今,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我們惟有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新糧食安全觀為指引,努力推動糧食生產能力再上新臺階,才能將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捧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