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象成蟲體長3~5mm,圓筒形,全體呈銹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澤。頭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狀。觸角膝狀,柄節長,第3節與第4節長度之比約為5:3;端節呈長橢圓形。前胸背板端緣較后緣狹,與頭部相連接的部分呈一窄領狀;整個前胸背板布有圓形刻點。鞘翅為長形,后緣細而尖圓;每鞘翅基部和端部各有一個橙黃色的橢圓形斑紋。后翅發達,膜質透明。前足最粗大,次之為后足、中足。跗節有5節,第1、2節等長,第3節2裂,第4節微小,隱于第3節背面的凹陷內,第5節細長,具有2爪。
雄蟲外生殖器陰莖弓起的一面中間有兩條明顯的縱溝。因此,陰莖橫切面呈“山”字形。雌蟲外生殖器的“Y”形骨片兩臂較狹長,略向內彎,臂的頂端尖銳。
幼蟲體長3~4mm,體肥胖,背隆起,無足,腹部底面平坦,除頭部有色澤外,胸腹部均為乳白色。頭部內隆脊長度超過額長的1/2,端部寬,基部細,上顎有2個明顯的端齒(圖5.1)
玉米象在我國北方地區一年發生1~2代,在中原地區3~4代,在南方地區可達6~7代。主要以成蟲越冬。當氣溫下降到15℃以下時成蟲不再活動。成蟲用喙在糧粒表面做卵窩,每個卵窩內產1粒卵,然后用黏液封口。卵期一般為3~16d,幼蟲期為13~28d,前蛹期為1~2d,蛹期為4~12d。幼蟲有4齡。在27℃及相對濕度為66%~72%下,1~4齡幼蟲的歷期分別為3.6d、4.7d、4.8d、5d。玉米象發育的溫度為17~34℃,最適溫度為27~31℃;發育的相對濕度為45%~100%,最適相對濕度為70%。
與米象相比,玉米象的抗寒力比較強。因此,該種在我國的分布大大向北延伸。從食性上比較,玉米象喜食大粒谷物,如玉米,而米象則喜食小粒谷物,如大米。從行為上比較,玉米象更善飛,而米象則較少飛翔。
米象為我國儲糧的頭號大害蟲,對多種谷物及加工品、豆類、油料、干果、藥材均能造成嚴重危害。在適宜的條件下,其對糧食儲藏期所造成的質量損失在3個月內可達到11.25%,6個月內可達到35.12%。
玉米象分布于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我國各省區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