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策法規

              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

              時間:2014-09-10 10:20  瀏覽:398

              中國糧食安全新戰略

                     12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成為第一大任務。會議要求,“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诩Z,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持數量質量并重,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以往,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被表述為堅持糧食的基本自給,保持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概括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在強調“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的同時,提到了“適度進口”,強調了“科技支撐”,這是認識與實踐上的提升。
                過去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進口糧食視為是糧食供給不安全的一種表現,總是將實現糧食的全面自給認定為供給最安全的一種狀況,將糧食進口量的增加視為糧食供給出現了大問題。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在國內糧食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已經成為實現中國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忽視進口糧食在增加國內糧食供給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視相應的糧食流通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建設,將會犯歷史性錯誤。
                根據中國糧食供給格局的新變化,將實現糧食的基本自給調整為,依靠自己??诩Z,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由原來的確保糧食基本自給,轉變為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既是對過去國內糧食自給情況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國內農業資源是否能夠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做出判斷后確定的新戰略。
                糧食的概念是中國獨有的,包括谷物,也包括大豆和薯類。根據糧食的口徑計算,中國已經不能做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做出的承諾,因為糧食的自給率已經降至了不足90%的水平。
                根據目前的預測,未來中國大豆進口量還將大幅度增加,由此糧食的進口量還將大幅度增長。使用谷物的概念替代糧食的概念,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做出新的描述,可以更為準確地確定未來糧食工作的努力方向,明晰國內資源使用方向,從而實現國家的糧食安全。
                需要注意到,會議提出的是“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而不是“實現口糧完全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提法,遠比“實現口糧完全自給”的提法,準確得多、科學得多、合理得多?,F在我國每年都會進口一些小麥和大米,有多有少,或是用于市場的品種調劑,或是補充國內供應。依據國際市場目前情況看,中國進口一些小麥和大米,沒有導致國際市場供應緊張,還有利于國際市場的活躍。從未來的情況判斷,盡管國內小麥和稻米的人均消費量可能減少,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小麥和稻米的供給壓力可能會長期存在,也需要進口一定數量的小麥和稻米;全球小麥和稻米主要出口國家的生產預計也將有大的發展,也有能力提供更多的谷物出口,滿足包括中國在內的糧食進口國需要。
                有國內農業專家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說,“中國新型糧食安全戰略強調‘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同時對其他糧食作物‘適度進口’,國際市場對國內糧食供應起到輔助調節作用。”在他看來,糧食進口還是發揮輔助調節的作用。如果從“立足國內”的角度講,進口糧食起輔助調節作用,似乎表述準確,但是如果從實現糧食的總量平衡的重要性出發,只是將進口糧食放在輔助調節的位置,其實又不準確,特別是具體商品時,僅講輔助調節作用,并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的需求與供求。
                  其實,以往在提到糧食進口時,更多地在強調是品種調劑的需要,不大承認進口糧食在實現國內供求總量平衡中的作用。事實上,從改革開放開始,這些年來每次國家安排的第一次的糧食大量進口,都不是基于品種調劑的考慮,而是為了改善國內的糧食供求總量平衡,改革開放之初,甚至將進口糧食提到了使農民休養生息以使國內經濟重獲發展的戰略高度。
                承認進口糧食在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平衡中的客觀作用,與“立足國內”并不沖突。中國是人口大國、消費大國,也是土水資源缺乏的國家,這決定了中國既要努力增加糧食產量,努力增強自我供給的能力,也應該適度地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來滿足國內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在出口了更多的工業品之后,開始加大對外投資力度,然后適度進口一些國內所需的糧油商品,是合理的選擇。
                具體到不同的糧油商品上,適度進口的標準是不一樣的。2013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預計將達到6300萬噸,比2012年增加460萬噸;油菜籽進口量預計達到380萬噸,較上年增加87萬噸;植物油進口量預計保持在900萬噸的水平上。根據對2013年國內油脂油料市場狀況的監測分析,這樣的進口規模是適當的,盡管大豆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82%,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66%。
                再說玉米,由于國內玉米需求增長,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推動了玉米進口,自2010年起中國成為玉米凈進口國,2012年玉米的進口量達到了520萬噸,2013年1至10月玉米進口量165萬噸。雖然玉米進口數量占國內玉米產量的比例很低,似乎可以算為適度進口。但是如果從國內的玉米供求狀況出發,對玉米進口做出判斷,則不應該認為目前的進口量是適度的,因為2013年國內玉米市場需求疲弱,供給壓力增大,國家臨時玉米收購量達到了3083萬噸,特別2013年玉米生產又獲豐收,預計較2012年增產1212萬噸,供給壓力進一步增大,主產區玉米收購面臨倉容嚴重不足的矛盾。
                適度進口要從實現國內糧油供求平衡角度提出,進口有利于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就是適度的,而不利于供求平衡的實現則不是適度的。當然,僅從實現國內糧油供求平衡出發,對糧油進口做出適度或是不適度的判斷是不全面的。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加入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之后,中國需要遵守世界貿易規則,在享受世界貿易給本國經濟發展帶來好處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我們要在世界貿易規則之下,根據國內外不同糧油商品的不同供求情況,既要考慮立足國內,也要考慮到市場開放,還要考慮到持續發展,使國內農業資源得到合理使用,使糧油商品進口有利于國內糧油市場的平衡。
                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而現在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矛盾,影響著這一目標的實現。目前存的糧食增產的不可持續問題,是實現可持續的糧食安全的最大的障礙。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已經不能繼續用來生產糧食,需要下大力氣對這些耕地進行修復。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需要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也不能再持續原有的生產方式。部分耕地修養生息,退出糧食種植,必然會影響到糧食的產量,影響到當前國內糧食供給。確立永續發展理念,協調使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使國內外兩個市場實現有效的對接,減少相互的影響,增加相互的促進,對實現國內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現新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需要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包括:建設糧食儲存倉庫、交通物流設施、市場交易體系、信息服務系統等等。國家糧食局提出的“糧安工程”建設規劃,基本覆蓋了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范圍。
                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應該包括糧油市場體系建設。從目前的情況看,需要積極促進國內糧食市場發育。促進糧油市場發展,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現行的糧食流通政策、糧食價格支持政策、市場組織結構政策、創造各類市場經營主體依法經營的市場環境等,要建立健全糧油市場體系,積極促進市場發育,使糧油貿易活動由計劃模式真正轉變到市場模式上來。促進糧油市場信息體系的發育和發展,特別需要重視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要建立國家級的權威糧油信息服務機構,面向社會提供基礎性市場信息服務。
              天天艹人人舔天天干,校花喂我乳我脱她奶罩图片视频,插射在线精品视频,扫日韩一级性爱a片